Press "Enter" to skip to content

从话剧《寻找李大钊》的结构谈:“寻找”的意味

不存在没有内容的形式,也不存在没有形式的内容。艺术的本质在于内容变成了形式。

可喜的是,由河北省话剧院演出的政论体话剧《寻找李大钊》就是这样的例证,其“寻找”的内容变成了形式,全剧构筑了由三重结构交错编织而成的独特的戏剧样式。

第一重结构是李大钊的壮丽的革命足迹——探寻真理;与中国早期共产主义者创建中国共产党;与中山先生携手,构建国共合作;发动民众掀起革命运动……直至壮烈牺牲。

第二重结构是排演者(角色)心理变化过程,从对先烈李大钊的陌生,到亲近,到理解,到投身塑造先烈。

第三重结构是同步拍摄的电视剧《反贪局长》的片段情节,使今昔真正的共产党人遥相呼应。

以第一重结构为主干,以第二、第三重结构为枝叶,形成了一棵直立蓊郁的大树。

创新是每个作家、艺术家的毕生追求。然而创新的基础首先是作家、艺术家对生活的触摸、理解和思索,是他们具有对现实生活的真挚的沸腾的情感,具有对生活厚土独特的锐利的开掘。

《寻找李大钊》的编剧孟冰、导演宫晓东在历史与现实的天平上,反复衡量着“纪念”二字的历史内涵与时代价值。不充当“教师爷”的角色,而是以诤友的身份,与观众一道,在历史与现实的对比中思考我们的未来。这正是《寻找李大钊》的独特戏剧结构和表现样式的由来,从一开始,内容就变成了形式——

李大钊为什么义无反顾地牺牲自己年仅38岁的宝贵生命?我们可以从他的文章中得到回答:“以青春之我,创建青春之家庭,青春之国家,青春之民族,青春之人类,青春之地球,青春之宇宙……”然而,他和无数牺牲的先烈用生命换来的“赤旗”社会却不能无视这样的现实存在:“那时候的共产党人也太单纯了,真的不想自己,而且,他们的命好像不是自己的,说献出去就献出去,就是为了理想?就是为了信仰?要是他们知道,今天的人谁要是谈理想和信仰,周围的人就会说你是装孙子!你看看现在的人,每天想的都是房子车子票子儿子再加上妹子……成天喝酒打牌,昏天黑地,醉生梦死,吹牛劲,骗老妈骗老婆……你说要是李大钊知道他们当年的牺牲,换来的就是我们今天这样的生活,他还能那样坚定地走向绞刑架吗?还能那样义无反顾地慷慨赴死吗?”这里说的“现在的人”当然不是所有人,但却是为数不少的人。

这是在第二重结构中,由剧中李大钊的“扮演者”(角色)所道出的困惑。这个困惑的现实是,在剧组排练时,某些“演员”(角色)兼顾片酬可观的电视剧表演,不得不三心二意地赶场,把排演“李大钊”当成了个人利益的“牺牲”。

第三重结构里,排演“李大钊”的“演员”在电视剧《反贪局长》的拍摄中,读到群众举报干部贪腐的匿名信时,有这样一段惊心动魄的台词。“你说,要是李大钊知道他们当年的牺牲,换来的就是我们今天这样的生活,他还能那样坚定地走向绞刑架吗?还能那样义无反顾地慷慨赴死吗?”这是党的90年光辉历史的发问,这是时代的发问,这是人民的发问。在这样无比尖锐的发问中,《寻找李大钊》的创作者在和观众一起探寻着,理解着,挖掘着“纪念”的历史内涵与时代价值。我们充分注意到导演在处理台词的时候有意把人物放在全剧最突出的前台位置,让人物的真实情感以最近的距离感染观众。

然而,《寻找李大钊》的主创不是狂热的“愤青”,他们的眼睛在注视夜幕的时候,更辉映着群星引来的启明,辉映着终将驱散黑夜的曙光。

无论是那位勇敢地揭发贪腐的老共产党员,还是那位对贪腐势力不妥协的周局长,或是那位扮演张挹兰的女“演员”(角色)的突转,都是闪烁的群星,他们辉映的不正是李大钊“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的高大身躯吗?

由于导演和编剧有过多次成功合作的经历,我们从中甚至可以感受到某些段落有明显的导演调度的痕迹,同样,我们也可以在导演场面中深刻感受剧本对人物情感和关系变化的细微描述。这种生动最终被导演通过女演员的漂亮转身、一把红雨伞的飘落、人与景物的结合及恢宏的群众场面的处理,演绎得多姿多彩、波澜壮阔!

这正是主创与观众一道所要探索的真正的“纪念”。

就是这样,《寻找李大钊》独特的三重结构的戏剧构建,将内容变成了形式。也正是由于这样的戏剧构建,纵横捭阖,将历史图景与现实情境相互对比,相互交叉,相互渗透,相互融汇,使《寻找李大钊》具有了史诗戏剧的品格。

这里的“史诗”不是赞美词,也不是某个流派术语,更不是指台上人物多场面大,而是对《寻找李大钊》戏剧品格的定位——对历史与现实全方位的审视,尖锐直面的剖析,严肃诚实的探求,真挚热忱的呼唤,描绘时代的滔滔巨流……

戏剧是需要磨砺的。时间的淘漉,观众的检验,必将会促使主创继续努力,精益求精,放射出更加耀眼的光芒。

来源:http://www.wenming.cn/wy/wymh/201108/t20110802_267740.shtml

发表回复